2011年1月,我社隆重推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系列丛书,由王永炎、张伯礼、余瀛鳌、马继兴、王新陆、邓铁涛等14位中医名家任学术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科带头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吴少祯任总主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宣言和公约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对于全人类都具有重要价值。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医古籍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载体。而且,中医要发展创新,增强其生命力,提高临床疗效是关键。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就是继承前人宝贵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学中,经典之所以不朽是因其经过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的证明。经典所阐述的医学原理和诊疗原则,已成为后世医学的常规和典范,也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必由门径,通过熟读经典可以启迪和拓宽治疗疾病的思路,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纵观古今,大凡著名的临床家,无不是在熟读古籍,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成为一代宗师的。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识到此种危机与责任,我们于2008年始,组织全国中医权威专家与中医文献研究的权威机构推荐论证,按照“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原则组织整理了本套丛书。
本系列丛书在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牵头、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协调,组织全国中医院校、科研机构中一批医史文献研究专家进行整理研究。与同类书籍相比,本套丛书组织起点高;参与机构权威、藏书丰富;书籍的整理范围从先秦到民国时期,时间跨度大,而且按照“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原则整理。涵盖了大量为历代医家推崇、尊为必读的经典著作,也包括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对临床具有很好指导价值的近代经典作品。
因此本套丛书所参考的标准和规则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中医经典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经此次整理出版的经典读本,使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面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普遍的认可,并作为传承和利用的依据。而且由中国医史文献所负责将规范后的读本数字化,构建了一个权威准确的中医经典读本数据库,方便国内外的查阅、检索和应用。
本次整理突出了以下特点:①力求准确,每种医籍均由专家遴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勘,为读者提供准确的原文;②服务于临床,在书目选择上重点选取了历代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作品;③紧密围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选取和挖掘了很多记载中医独特疗法的作品,尽量保持原文风貌,使读者能够读到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医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