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明“头发际象针”的发现

来源: 点击量:6006 2018-06-25

“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王新明独特针灸经验真传》(王凯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王新明


王新明先生,陕西省名中医,宝鸡市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中医针灸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不断继承发掘,发扬创新,形成了自己诸多独特的中医针灸经验。在这些独特的中医针灸经验的指导下,先生在治疗偏瘫、面瘫、突发性耳聋、带状疱疹、颈椎病、腰椎病、头痛、眩晕、各种关节病及一些神经性疾病方面等有独特疗效。在学术界及广大病人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誉称“宝鸡针灸王”。




“头发际象针”的发现


1. 头面部穴区的发现


20世纪70年代初,在学习和应用山西焦氏头针和陕西方氏头针的过程中,先生发现前额发际以内0.5~1.0寸之间为人体头面部的缩影。


如当针刺焦氏头针的生殖区(方氏头针称下焦区)时,对一个患中枢性面瘫多年的病人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针刺肠胃区(方氏称中焦区)时,使患慢性鼻炎的病人有显著的疗效。尤其给一腹痛病人,针刺方氏头针的下焦时,病人感觉同侧耳壳发热,同时发现耳壳出现摆动。该病人的腹痛未减,多年的耳鸣却明显减轻。一次在前额发际正中偏外的曲差穴针刺,治疗一个两眼有异状胬肉的病人,取得了奇效。病人自觉两眼发亮,其他人惊奇发现,胬肉向眼内角方向缩小。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证明前额发际应是人体头面部的缩影。


2. 上、中、下三焦的发现


在临床实践中,先生在方氏头针“伏象”的“上肢”区针刺治疗上肢痛时,使同时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当时就症状缓解,经过在该处多次针刺治疗,基本上治愈了该病人的气管炎,但上肢痛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后经多人次的案例,提示了该处可能与人体“胸肺部”有关。


正巧,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回老家义诊,遇赵某,患脑出血致左侧偏瘫4个月,自述头部枕骨粗隆右下方,乳突上方经常疼痛(但无压痛)。2个月前在某医院做脑超声,对治疗偏瘫有效。奇怪的是几天后,病人左侧头部从头额部(前发际额角,相当于头维穴处),经耳尖上(相当于角孙穴),到乳突上缘,出现了一条直径0.2~0.3mm、长约14~15cm的红线。当时医院的大夫又在红线附近做超声波治疗,两天后红线消失,瘫症好转。病人要求针灸。于病人诉说的头部左侧红线区(瘫侧)沿头皮针刺,针后瘫侧肢体轻快,头目清爽,经过几天连续在该红线区间的针刺,瘫肢明显恢复,生活自理。


据此,先生把头维穴(额角发际处)与瘈脉穴(乳突后上方发际处)划一弧线,弧线中点在耳尖上的发际处,设定弧线前1/3为上焦区,中1/3为中焦区,下1/3为下焦区。左右对称共6个区。用“上焦”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取“中焦”和“下焦”治疗肠胃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当时(1978年秋)患肠胃炎的病人比较多,先生用此穴区针刺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观察了100例急性肠胃炎。


1985年,在陕西针灸学会上交流《针刺头部穴区治疗急性肠胃炎》。选穴:仅腹泻无呕吐,取“下焦”;呕吐腹泻并作,取“中焦”和“下焦”;加发热头痛者,加取“上焦”。在观察的100例中,针刺1~2次治愈者74例,针3次治愈者20例,针4次治愈者4例,针7次治愈者2例。本组病例针刺时,均停止药物治疗。对一些慢性腹泻的病人,用此法亦有效,但易复发,不在此100例中统计。


此后先生在临床中常用“上焦”治疗胸肺疾患,针刺“中焦”治疗肠胃、肝胆疾患,用“下焦”治疗泌尿生殖方面的疾患,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3. 上肢和下肢的发现


在学习和应用方氏和焦氏头针的过程中,常用两侧头颞区治疗偏瘫有效,同时发现头颞部的两鬓尖及耳前发际区治疗肩周炎及上肢疾病更有效。再者,头颞部的两鬓尖、耳前发际区和人体肩部都是手三阳经筋之所聚,证明肩和头颞区有经络的直接联系。第三,两鬓尖及耳前发际区也与人体两肩及两上肢影像相似,就确定两鬓尖及两耳前发际区为人体的两肩及两上肢。


下肢的发现也有三个方面,一是两项筋与两下肢足太阳经及足少阳经有直接联系;二是针刺两项筋之腧穴治疗下肢病有明显效果;三是两项筋与两下肢的影像更近似。所以就确定两项筋为人体的两下肢了。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欢迎来稿 法律声明 ©2006 - 2024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版权所有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403500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74号